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2023绿色建筑与低碳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圆满闭幕

时间:2023年10月09日 11:38   浏览数:次   来源:  

2023绿色建筑与低碳技术国际学术会议于9月26-28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隆重举办。本届学术会议的主题是“绿色设计与低碳平衡”,来自国内外5名院士,3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7位长江学者以及高校师生、行业代表等共计400余人参会,共同参与交流分享、探讨研究绿色建筑设计和技术以及乡土建筑新技艺的最新学术理论、创新技术和实践成果。会议期间,国家正规网投平台党委书记李占峰,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喜,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阿力坦嘎日迪分别会见了来校参加会议的嘉宾。

2FF63

大会开幕式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正规网投平台学术委员会主任、三牛平台代理注册院长张鹏举教授主持,国家正规网投平台校长郭喜教授、中国建筑学会修龙理事长、大会主席刘加平院士分别致辞。

238DE

  郭喜校长向各位来宾表示了诚挚欢迎,介绍了国家正规网投平台的总体情况和学校建筑学科的建设发展情况,希望以此次学术会议为契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更加密切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共谋建设与发展。

171A4

  修龙理事长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结合二十大报告、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倪虹部长讲话精神,对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完成双碳目标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指出,本次大会的主题绿色建筑与低碳技术契合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响应国家的战略部署,围绕着绿色低碳发展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彰显了我们的使命责任和时代担当,同时也对当代建筑学人提出新的期望。

17589

  刘加平院士对线上线下全体参会的专家学者和同学们表示欢迎。他指出,大会的召开与国家的战略方针是完全吻合的,乡土分会长期致力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参会学者也都处于在绿色建筑研究的前沿,为国家绿色建筑事业发展贡献各自的力量。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将围绕绿建与低碳技术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与各位专家一起为国家建筑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79B5A

  开幕式后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赵元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杨柳分别主持上午的主旨报告。

12078

1178B

  庄惟敏院士做主旨报告, 系统介绍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项目《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的核心研发成果。通过“原理方法”、“营建模式”、“技术体系”、“分析方法”、“集成示范”的研发技术路径阐述了青藏高原区、西北荒漠区、西南多民族聚居区等三大西部典型地域多元文化与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与实践工作,推动绿色建筑理论和技术向纵深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1C5D7

  美国华盛顿大学David WANG教授做主旨报告, 题目为《Francis Bacon and the Moral Challenge for "Green Design" Today》,报告从哲学、历史、理论等角度,辨析了绿色建筑设计的观念,提出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完成设计与建造。报告呼吁重新审视并建立人居环境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以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和社会挑战,实现更加可持续和伦理的绿色设计。

1E0E6

  梅洪元院士做主旨报告, 题目为《以变促变—新时代背景下的绿色大学校园设计》,指出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大学校园作为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在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责任重大。如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成为推动校园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新时代的绿色大学校园设计应以绿色宜居、绿色韧性、绿色低碳为目标,通过综合考虑环境、功能和技术因素,塑造更加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校园环境,为新时代的教育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A47CA

  康健院士做主旨报告, 题目为《绿色建筑与低碳技术—声环境角度》,强调了声环境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关键作用。从城市声环境规划、建筑围护结构降噪与自然通风综合设计、声学材料和产品的环境影响、使用自然降噪手段、可持续措施的声学影响以及声学舒适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讨,结果表明,从城市尺度到建筑尺度,从设计到材料,从技术到社会各个方面,声环境是绿色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结合低碳技术,可以创造出既环保又宜居的建筑,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目标。

F0B2

  下午的主旨报告由清华大学宋晔皓教授、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叶青董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孙澄教授分别主持。

129C3

131B9

1299A

  日本东京大学Atsushi DEGUCHI教授做主旨报告, 题目为《Next Generation Smart City aiming "Society 5.0"-Japan's Initiatives-》,围绕在追求可持续未来的道路上,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规划的热门话题。以Kashiwa-no-ha项目为例,介绍了日本在下一代智慧城市领域的最新举措: 一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二是Kashiwa-no-ha项目注重建立智慧社区的作用,促进居民参与和社会互动。此外,该项目在可持续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31E70

  Academician Timothy William BROYD院士做主旨报告题目为《 Designing and Using Greener Buildings》,指出了建筑的设计能耗与实际能耗之间存在较大的性能差距。重要的工作是了解建筑物的使用方式所反映出实际能源使用情况,使能源模拟模型具有更多现实数据的依据。当这样工作完成,BIM模型就可以用来减少建筑的运行能耗,同时保持用户对工作场所的高满意度。他同时指出,现有规范对合同条款、从业人员、施工流程和运行维护都需要有相应的指导。

1AA77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韩冬青教授做主旨报告题目为《建筑创作中的绿色低碳思维》,分析了建筑碳排放机理与国家对于绿色建筑的更高品质的要求,归纳出了建筑人性化、建筑低碳化这两大内涵,提出了“以形态设计为先导,以空间调节为核心,以设备优化为补充”这一设计原则,并通过金陵中学新校区与江苏省建科院红山基地这两个案例进一步说明绿色低碳思维在设计过程中的体现。

15910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鹏举教授做主旨报告,题目为《适洽地域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实践》,分析内蒙地域的严气候、多地貌、弱经济和厚文化的背景特征,基于现实中内蒙地区建筑方法与条件、需求与能力、表达与传统等不匹配的问题,提出“融自然、低建造、承传统”原则下的“适洽生成”设计方法。从“要素识别、策略相适、逻辑自洽”的过程构建由相适到自洽的“适洽”方法体系,强调多维度生成策略的高度自洽是地域建筑具有持久绿色的底层逻辑。并由此拓展出建筑空间与地域气候适洽的方法、建筑界面与在地材料适洽的方法、建筑更新与弱经济适洽的协同增效方法、草原牧居与传统文化适洽的新型绿色技术。最后结合设计案例指出其绿色低碳的示范效应。

19D8B

  清华大学林波荣教授做主旨报告题目为《性能导向的公共建筑设计方法与实践探索》,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两个关键词:低碳节能与以人为本,在双碳转型和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双重目标下,急需寻求“性能导向”、“源头优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8A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雷振东教授做主旨报告题目为《建筑模式与技术----火锅原理模解》,基于西部地区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极端的气候与多元的建筑文化,采用火锅做类比,将其分为3种模式:需求矛盾的“隔锅”模式、技术普及催生的“分锅”模式和学科交叉的小众“叠锅”模式,通过以上三种模式的进一步说明建筑模式与技术需要思考和发展的新思路。

8304D

  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第七届三次理事会同期召开。雷振东理事长主持会议,会议投票选举新当选理事,会上秘书长吕挺潇向理事会汇报了上一年度的主要工作,理事们围绕乡土建筑设计、理论研究、教学活动、乡村规划等议题开展了讨论。

3C8CF

 9月28日上午由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技术和乡土建筑新技艺(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论坛)组成的三个分论坛在三牛平台代理注册召开。

  论坛一由深圳大学范悦教授和国家正规网投平台贺龙教授主持。

E0DD

D763

  袁烽教授做《性能美学驱动的建筑机器人建造》报告提出了在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中减少隐性碳排放的重要性,指出基于性能优化的设计与建造耦合一体化建构思维。报告从结构性能化视角,重点介绍了性能化生形软件工具的研发与建筑机器人力学打印的实证研究,为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与实践思路。

7C190

  闫凤英做《新技术时代的城市研究与规划治理—以城市碳排放为例》报告指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拓展我们对城市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为城市的规划和治理带来新的手段和方法。可以通过对不同空间不同用地类型进行伴生预演,掌握城市整体、各行政区划及各类用地的碳排放和碳汇情况,最终通过低碳规划手段,实现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

12A09

    叶青董事长做《重新定义建筑,一起向未来》报告提到从工业思维到生态思维的转变;从技术进步、体系创新以“物”为核心到性能整优、动态调节的以“人”为核心的转变;从可评价的能耗指标到可感知的绿色生活的转变,重新定义建筑,再次审视城市,重塑人居价值观。同时提出,绿色建筑是更高效、更健康、更有爱的生命充电宝,设计是生活方式,建筑是五感链接自然的载体,而设计师是生命架构师。“五感”是与自然对话的通道,“六性”是评价结果的标尺,打造全过程共享、适应于当下、适变于未来的绿色建筑。

B753

  宋晔皓做《自然原理的应用—海南实践》报告提出了适宜技术、造价、文化的耦合机制。基于通风、采光、传热、覆土、绿植此类自然原理,解决设计特色、平均达标、审美感受、技术指标这几大主要矛盾,采用生物气候设计方法,延长过渡季(不同气候区的应对策略),不用或者少用空调的可能性(为人民服务开放建筑)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手法,将设计与研究相统一,研究与设计同步反馈,控制建造品质,采集数据验证设计概念再反馈到后续设计。

D04D

  张宏教授做《预制装配UHPC曲面结构产能零碳住宅设计建造研究—以SOLAR ARK系列为例》报告SOLAR ARK系列为案例,探讨了预制装配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曲面结构在零碳住宅设计和建造中的应用。这一研究成果通过结合UHPC曲面结构、太阳能技术和智能系统,SOLAR ARK系列展示了可持续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助力我们实现更环保、更高效的生活方式,为未来的零碳住宅设计和建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B46F

  刘恒教授做《绿基因 强整合》报告针对绿色建筑多维度多要素的复杂性,介绍了正向绿色建筑设计领域的研究,阐述如何挖掘此地域气候下最主要的特质和绿色基因,并围绕其展开设计;同时介绍了针对全生命期绿色设计十二个主要方面的策略和要点,并用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强力整合,实现绿色设计的核心目标;最后通过其在上海、重庆、包头、海口、深圳等不同气候区的绿色设计实践案例进行论证,以实际效果验证绿色理念与方法。

B562

  分论坛二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艳峰教授和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狄彦强副总裁主持。

74281

16CE7

  王清勤教授做《基于绿色建筑特征的碳排放核算方式》报告指出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旨在减少碳排放并实现可持续性。现阶段已形成完整的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计算分析方法,但其分析主要针对新建建筑,对既有建筑改造需要进一步探讨,而国际标准的计算尺度由单体建筑向建筑群转变。报告介绍了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的基础开发了绿色建筑碳排放计算软件,可以有效评估和监测这些建筑的碳排放,便于用户发现异常碳排放情况。

187AA

  孟庆林教授做《门窗保温与遮阳性能独立调节设计》报告指出在建筑领域,门窗是热量交换的主要通道,其保温和遮阳性能对建筑的能源效率至关重要。独立调节门窗的保温和遮阳性能是一项创新的设计方法,有助于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舒适性。通过研究采用多腔、惰气、暖边、真空等措施增大玻璃系统热阻,提高保温性能;使用高透玻璃,满足室内采光和在冬季被动采暖的需要;内侧设置可调遮阳卷膜,动态调节整窗的遮阳性能;卷膜底梁棉刷与玻璃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空腔,动态调节保温性能,室内增设可调节透明辐射膜最大可取得近30%的节能效果。

7FA83

  杨旭东教授做《乡村能源低碳转型的愿景目标与技术路径探讨》报告提到乡村能源低碳转型是实现可持续乡村发展的关键,它既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又能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当前农村能源系统转型的重要抓手:清洁取暖和散煤治理,一些技术路径做法只部分解决了“清洁供”,尚未实现“节约用”,更未实现“能承受、可持续”,农村建筑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利用合适的低碳建材降低房屋建造过程中的碳排放。

583AD

  杨柳教授做《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研究》报告杨柳教授团队针对源数据标准化方法,建立室内热环境参数标准化获取处理方法、建立室外基本气象要素标准化统计计算方法、建成室内室外两个专业基础源数据库;针对建成体系化设计计算参数增加了热工设计室内参数的取值依据,建立了非均匀环境热舒适阈值模型,给出了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空气温度差的推荐值。同时构建“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数据库研发了跨平台共享数据库,实现Web端、移动端、软件对接等应用模式,为性能设计提供便捷的数据服务。

10F19

  袁艳平教授做《太阳能光伏光热新技术》报告指出太阳能建筑利用技术通过被动或主动应用方式,将太阳能热水、采暖、降温、发电、采光等技术与建筑进行有机结合,为使用者提供适度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分为建筑采光技术、太阳能建筑光伏技术、太阳能建筑光热技术、太阳能建筑光伏/光热技术。介绍了研究成果兼顾光电与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率得到提升;降低夏季道路及太阳能光伏电池温度,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延长道路及电池使用寿命;可以进行跨季节蓄热,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或冬季供暖。

E98D

  连之伟教授做《低碳建筑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报告以居家环境为例,阐述了居住建筑如何在保证健康舒适条件下进行低碳室内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报告提到,室外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伴随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相对危险性的增加;温度突变对人体心脑血管发病率有重要影响;室内温度设定应合适,室内外温差超出5℃开始对人体舒适和健康产生影响。并以卧室、客厅和厨房室内温度情况为例,对人体睡眠质量和舒适及健康的影响进行了说明。

14FC0

  分论坛三由国家正规网投平台郝占国教授主持。

70CA4

  朱渊副教授做《光的介入》报告通过泾县马头村两个公房改造项目从“引光”、“建造”、“效能”以及“塑形”这四个层面讲述如何做到技艺传承的空间调适;各种空间之间的联接;材料的回收利用;采光性能的提升;不同采光系数营造的氛围。

1390E

  陈立超教授做《现代生土建造技术的分类、探索与应用》报告简述了生土建造技术的历史、适应地域、12种分类,并结合实践项目讲述在生土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过程及最终结论。并对于回收材料与夯土结合、不同角度斜面夯土、不同比例红砖粉做出渐变效果夯土试样墙、超高超复杂等夯土技术的探索与研究成果报告。

5F052

  彭小松副教授做《从乡村社区参与式设计到参与式教学》报告通过学生作品及教学案例展示了深圳大学通过假期工作营、建造实验、实践测试三种教学模式做到学习乡村传统民间智慧、体验和了解乡村现实、传承和创新乡村传统营造工艺、依托乡村11建造实践、给乡村百姓盖房子以及以参与式设计推动乡村建设这六个目标。

71906

  靳亦冰教授做《西北地区乡土营建的点滴思考》报告提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民居形式多样;以青海河湟地区民居更新为例,提出地域特征与环境融合、低成本、低能耗、低技术的庄廓民居及防御性、有效应对气候条件、利用本土材料并开展实践项目探索。

80A58

  万丽博士做《基于农村内源性发展模式的新型夯土建筑策略——以“一专一村”西南农村地区项目为例》报告具体讲述了农村地区的生土建筑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并通过实例分析生土建造的重点在于:继承和发扬夯土建筑的环境优势、提升夯土建筑的耐久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充分尊重和激发村民的主体性、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研究支持中心。

57BCC

  白丽燕教授做《适宜、转译——内蒙古牧居营建的当代探索》报告针对社会转型期内蒙古牧区面临的问题将传统蒙古包中的建造与材料、基地关系、气候适应、功能分化与当代蒙古包中的自发材料置换、外部空间需求、室内空间异化、蒙古包与基地的关系、内部陈设及空间使用、蒙古包内相关的行为与空间对比研究得到功能、建造、文化三大转译框架并进行转译设计、实验建造与实地营建。

4EBB7





上一条:三牛平台代理注册举办三维空间测量技术交流会

下一条:延续与创新